在第5个“国家宪法日”,常州市某中学开展了系列宪法宣传活动,以增强同学们对宪法的认识与理解。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题目详情

【题目】在第5个“国家宪法日”,常州市某中学开展了系列宪法宣传活动,以增强同学们对宪法的认识与理解。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宪法与生活)宪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请根据范例,填写下表。 

宪法的相关内容

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四十六条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范例:宪法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①__________

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②____________  

第四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③__________

 

① 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2)(宪法与法律)同学们学习宪法后,发现其它法律的第一条都写着:“依据宪法,制定本法”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请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例,概述其与宪法之间的关系。

题目答案
题目解析⬇️小程序搜题更方便
(1)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等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宪法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体现了宪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和继承权;“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体现了宪法保护公民的物质帮助权。由此分析可以得出答案。(2)本问考查义务教育法和宪法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宪法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依据宪法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宣布无效。
推荐题目
2018年12月2日至8日是中国首个宪法宣传周。连日来,全国各地创新形式普及宪法,让宪法进一步走近民众,让宪法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普及宪法宣传
劳动者武某原先与A企业谈好担任总监一职,月薪为1万元。但两年后,企业单方面为武某换岗,并将月薪降至6000元。武某不同意遂不去新岗位上班,A企业以旷工为由将其开除。最后,双方通过私下沟通的方式解决争议问题。该维权方式属于
下列能反映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是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重要原则。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2019年3月5日至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预算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两院工作报告等。这表明
在“中国式民主”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你我身边,不见经传;他们在政治殿堂,真诚谏言;他们的履职,道出寻常百姓的期盼和诉求。他们就是活跃在全国“两会”的基层人大代表。下列关于人大代表说法不正确的是
    宪法与我们一路相伴!宪法,与公民生活密切相连!用眼仔细观察生活,用心体会人民当家作主。
判断说理题.权利义务
我国基本制度
保障宪法实施
对于一些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可采取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这种解决方式是
近年来,中国海洋主权(例如黄岩岛、钓鱼岛等)被侵犯的事件频现。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中国海监进一步强化了在渤海、东海、黄海、南海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执法行动。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前,中国政府网等发起“我向总理说句话”活动。截至3月1日,共收集到6万多条留言。其中近600条建议被转到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这一活动①体现了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
现在加入“手机一族”的中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同学上课时发短信、打游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受到老师严厉批评。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看这一问题,正确的认识是(  )
    2018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宪法,小凯所在的八年级二班准备到附近的社区开展一次宣传活动。本次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旨在进一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最新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