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题目】有人说:“人口+教育=丰富的资源;人口﹣教育=沉重的包袱。”为此,我国明确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实施了( )来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
①人才强国战略
②创新驱动战略
③科教兴国战略
④依法治国方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题目答案
题目解析⬇️小程序搜题更方便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认识,题干中的描述,充分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所以我国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当前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来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所以选项①③的观点是正确的,符合题意;选项②④的观点不符合题意,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采取的措施无直接关系。故选C。
推荐题目
2019 年 4 月 1 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 13 个新职业信息。这说明( )
2019 年 3 月 30 日 17 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
近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障覆盖13.5亿人。
下面是九年级学生明明的三个生活场景,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探究。
十九大以来,江淮大地活力迸发,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某校道德与法治学习小组开展“创新强省,关注家乡”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下面是中学生小胡“五一”出游中的三个情境,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探究。
2018年12月3日,包头至大连的K56次列车1号车厢有旅客“霸座”。女旅客刘某,上车后没有按座位就坐,而是坐在其他旅客座位上。之后,该座旅客祝某持车票要求刘某让出座位,刘某拒不配合,声称“谁先坐就是谁的”。最终,大连铁路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依法给予其行政拘留处罚。此案例说明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这启示我们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它的建成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展现了”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与内地共同发展的光明前景,更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引领我们齐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2015年7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公布施行。国家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兴亡,还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新国家安全法所界定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超越传统国家安全理念的“新国家安全观”,避免了像过去只关注政治、军事安全而忽视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生态等领域的安全,全面认识和把握各领域各方面的安全问题,比以前的安全观更具全面性、完整性。
2018年8月,为全面总结展示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中央组织拍摄了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该片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小东6岁上小学,第一节课就学会了唱国歌,也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当时年幼的他并不知道,上学、国歌、首都都是宪法规定的内容:18岁那年,小东考上了大学,除了努力学习之外,还参加了学校所在选区的选举,为候选人投上自己庄严的一票,第一次体会到了宪法的“存在感”:22岁时小东大学毕业了,通过层层选拔,他得到了某省直机关公务员的工作,曾经的“熊孩子”成了有为青年。
葡萄牙专家:中国已经成为众多外国公司的目标市场。乌拉圭副外长高度称赞中国经济:当下,我们进入了一个“新世纪”,这是一个“太平洋世纪”“亚洲的世纪”;而中国就是这个“世纪”中最重要的角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为新时代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