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题目】 近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障覆盖13.5亿人。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党和政府坚持怎样的发展思想?
(2)党和政府是怎样将上述发展思想进行落实的?
题目答案
题目解析⬇️小程序搜题更方便(1)材料中主要阐述了我国在脱贫攻坚、人民收入、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取得的成果,说明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题干要求回答党和政府如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从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些举措回答,如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等。
推荐题目
下面是九年级学生明明的三个生活场景,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探究。
十九大以来,江淮大地活力迸发,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某校道德与法治学习小组开展“创新强省,关注家乡”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下面是中学生小胡“五一”出游中的三个情境,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探究。
2018年12月3日,包头至大连的K56次列车1号车厢有旅客“霸座”。女旅客刘某,上车后没有按座位就坐,而是坐在其他旅客座位上。之后,该座旅客祝某持车票要求刘某让出座位,刘某拒不配合,声称“谁先坐就是谁的”。最终,大连铁路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依法给予其行政拘留处罚。此案例说明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这启示我们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它的建成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展现了”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与内地共同发展的光明前景,更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引领我们齐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2015年7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公布施行。国家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兴亡,还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新国家安全法所界定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超越传统国家安全理念的“新国家安全观”,避免了像过去只关注政治、军事安全而忽视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生态等领域的安全,全面认识和把握各领域各方面的安全问题,比以前的安全观更具全面性、完整性。
2018年8月,为全面总结展示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中央组织拍摄了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该片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小东6岁上小学,第一节课就学会了唱国歌,也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当时年幼的他并不知道,上学、国歌、首都都是宪法规定的内容:18岁那年,小东考上了大学,除了努力学习之外,还参加了学校所在选区的选举,为候选人投上自己庄严的一票,第一次体会到了宪法的“存在感”:22岁时小东大学毕业了,通过层层选拔,他得到了某省直机关公务员的工作,曾经的“熊孩子”成了有为青年。
葡萄牙专家:中国已经成为众多外国公司的目标市场。乌拉圭副外长高度称赞中国经济:当下,我们进入了一个“新世纪”,这是一个“太平洋世纪”“亚洲的世纪”;而中国就是这个“世纪”中最重要的角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为新时代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标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没有国土、人口和主权,国家就不能生存。而国家利益的维护需要每个公民的努力和尽责。有同学认为,维护国家利就不能维护个人利益。
2019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开场白为:“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这表明
2019年3月21日傍晚,习近平主席抵达罗马,开始对意大利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在中意两国领导人的会谈中,“文化交流”堪称高频词。中意都是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国关系历史沉淀厚重,文化交流绵长,为双方友好合作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待中意两国的文化差异,正确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