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简答题
一、背景
某施工单位在2010年承担了一项机电工程项目,施工单位项目部为落实施工劳动组织,编制了劳动力资源计划,按计划调配了施工作业人员。并与某劳务公司签订了劳务分包合同,约定该劳务公司提供60名劳务工,从事基础浇筑、钢结构组对焊接、材料搬运工作。进场前对劳务工进行了安全教育。
基础工程结束、安装工程开始后,项目部发现原劳动力计划与施工进度计划不协调,而又难于在计划外增加调配本单位施工作业人员,在吊装作业和管道焊接等主体施工中劳动力尤为不足。项目部采取临时措施,重新安排劳务工工作,抽调12名劳务工充实到起重作业班组,进行起重作业。作业前项目部用1天时间对12名劳务工进行了起重作业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项目安全员提出12名劳务工没有特种作业操作证,不具备起重吊装作业资格,但项目部施工副经理以进行了培训且工程急需为由,仍然坚持上述人员的调配。
低合金钢管道焊接(手工焊)在2010年8月开始焊接。项目部抽调6名从事钢结构焊接的有焊工合格证的劳务工参加焊接工作。在水压试验前监理工程师会同项目质量技术部门进行检查,发现:参与检测共有3名无损检测人员。3人的资格情况如下:N0.1号:RT工级、UTⅡ级;N0.2号:RTI级、MTⅡ级;N0.3号:RTⅡ级、UTⅡ级、PTⅡ级;焊道射线检测的15C04号报告共有3道焊口的检测结果,评定其中1道焊缝存在不合格的缺陷。该报告由N0.1号评定检测结果,N0.2号签发检测报告。
项目部在大件设备吊装前,组织有关人员对吊装方案进行评价论证。在管道焊接组装全部完成后,对管路系统焊缝做了气密性试验。
二、问题
1.从背景中,项目部出现劳动力不足和对劳务工重新进行的安排违背了用工动态管理哪些原则?说明理由。
2.说明背景中起重工属于特种作业人员的理由。项目安全员和项目部施工副经理对抽调劳务工从事起重吊装作业的意见或做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3.15C一04号报告中评定检测结果和报告签发是否符合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管理的要求?为什么?从背景中,应由哪位无损检测人员签发报告?
4.吊装方案评价时,主要应对方案的哪几方面论证?
5.管路系统气密性试验应该怎样进行?
题目答案
题目解析⬇️小程序搜题更方便
1.违背了用工动态管理以进度计划与劳务合同为依据的原则。一是:原劳动力计划与施工进度计划不协调,说明原劳动力计划未按进度计划为依据进行编制;二是:劳务分包合同约定的劳务工工作范围为基础浇筑、钢结构组对焊接、材料搬运,将12名劳务工改为从事起重作业工作,违背了合同关于工作范围的约定。而在原约定的工作范围内,劳务公司一般也不会在该项目上提供足够数量的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的起重工。2.起重工属于特种作业人员的理由是:从事起重作业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围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险。 项目安全员的意见正确,项目主管施工副经理做法不正确。因为起重工属于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是对从事特种作业人员管理的基本要求。12名劳务工进行了简单培训不能代替参加国家规定的安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成绩合格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这12名劳务工未按规定要求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不具备作业资格,不能从事该作业。3.不符合。各级别的无损检测持证人员只能从事与其资格证级别、方法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N0.1号、N0.2号无损检测人员只具备RT(射线检测)1级资格,不能评定RT检测结果、签发检测报告。从背景中,应由具备RT11级资格的N0.3号无损检测人员签发报告。4.吊装方案评价时,主要应从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四方面进行论证。5.做管路系统气密性试验时,是用压缩空气通人管道内,焊缝外部涂肥皂水,检查是否有鼓泡渗漏。
推荐题目
自动消防设施工程竣工后,施工安装单位必须委托 ( ) 进行技术测试,取得测试报告后,方可验收。
井巷爆破的主要爆破参数包括( )。
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的监控对象为 ( ) 。
按普氏岩石分类,普氏系数f=21的岩石应为( )(真题)。
风管系统安装完,必须进行严密性检验,严密性检验应 ( ) 。
关于地质构造对矿山工程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采暖管道冲洗完毕后应通水、 ( ) ,进行试运行和调试。
下列属于物理定向的是( )。
下列耐火材料中,属于碱性耐火材料的是 ( ) 。
单位工程中主要分部工程的特征具有 ( ) 。
温度取源部件的安装, ( ) 。
汽轮发电机转子并不由 ( ) 组成。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距35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基础外缘周围 ( ) m的区域内进行取土、打桩、钻探、开挖或倾倒酸、碱、盐及其他
当现场条件不允许进行管道液压和气压试验时,经过设计或建设单位同意,也可以采取其他方法代替压力试验,下面替代方式正确的选项是 ( ) 。
在立井井施工中,覆盖于基岩之上的第四纪冲积层和岩石风化带统称为表土层,下列属于稳定表土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