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题目】为帮助中学生理智面对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有网友提出了以下建议。其中,科学合理的是( )A.无限延长学习时间,增强自身实力B.全面放松自己,忘掉学习任务C.客观分析自身优势,正确对待考试D.采取一切方式,消除学习压力
题目答案
题目解析⬇️小程序搜题更方便题目要求选出克服考试焦虑的正确做法,C的做法符合题意应入选。A中的“无限延长学习时间”的做法错误;B中的“忘掉学习任务”的做法错误;D中的说法错误,同时适度的学习压力对我们来说是有利的,不可能完全消除。故答案为:C。
推荐题目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两首不同的诗篇抒发了相同的爱国情感,它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A.爱好和平B.勤劳勇敢C.团结统一D.自强不息
我们青少年要有所发明创造,就应( )①善于观察,见微知著 ②敢于质疑,敢为人先 ③大胆想象,求异思维 ④怀疑一切,否定一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下列精神中属于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是( )A.井冈山精神B.载人航天精神C.长征精神D.延安精神
2017年2月15日,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受贿案,对被告人周本顺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0万元,,对周本顺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予以追缴,上缴国库。这说明( )A.法律有国家制定或认可B.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D.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2017年7月19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国务院关于修改〈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旨在进一步完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提高法规立法质量。这( )A.彰显了民主立法的法治理念B.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C.有利于公民参与法治国家建设D.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具有立法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完善好 等政治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制度
60年,21000多个日夜,多次立下军功的英雄老兵徐振明一家两代,始终守护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陵园,这座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徐振明一家两代守护着的不仅是烈士的陵园,更是( )A.强烈的个人荣誉感B.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D.坚强的意志品质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2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措施,依法维护校园周边的治安和交通秩序,预防和制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这一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这说明(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最优秀文化B.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根C.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D.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滋养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_________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A.79B.80C.81D.82
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使近年来酷热、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2016年11月4日,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___________正式生效。( )A.《北京协定》B.《杭州协定》C.《伦敦协定》D.《巴黎协定》
现在,农民感慨:“种田不缴税,上学不缴费,看病能报销,农民得实惠”。这表明( )A.我国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B.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C.我国农民生活已经达到富裕水平D.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已经消除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史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告诫我们( )A.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C.实现共同富裕才能长治久安D.应当切实保障公民财产权
有这样一幅对联:电荒、油荒、煤慌,慌慌心惊;产能、供能、用能,环环节约。横批是:科学发展。这幅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我国的能源问题已得到解决 ②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③节约能源要从点滴做起 ④限制工业发展是避免能源危机的唯一途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环保部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公众普遍赞成把PM2.5和臭氧(小时浓度)指标纳入常规空气质量监测。这一做法( )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 ③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②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④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