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题目】“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该改成‘地大物不博’。”在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如说。这是因为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②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③自然资源开发难度大
④人口素质偏低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题目答案
题目解析⬇️小程序搜题更方便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问题的能力。之所以说我国“地大物不博”,是因为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②③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①④的说法也是正确的,但说明的是我国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人口素质,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该题选B。
推荐题目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证明
企业的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是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__________的时代精神
下列举措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是( )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有法治,法治建立在 的基础上( )
我们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喝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的最基本国情是
40年来,中国的改革一次又一次掀起澎湃浪潮,每一次的拍岸惊涛都是改革势能的释放。“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说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表明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需要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下列对法治说法正确的是
各民族人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这主要体现了( )
某校中学生准备编辑一期墙报,主题是“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下列选项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在党和政府关心和支持下,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一举措和事实充分说明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山区和贫困地区,民生事业落后状况最为突出,严重影响这些人口的生产生活,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下列属于中央改善民族地区民生事例的